喬志峰
  作為中國社會組織中的百年“老字號”,中華醫學會最近被曝出通過召開學術會議兩年收取醫療企業贊助費8.2億元。衛生計生委主管的某事業單位的一位項目主管告訴記者,企業贊助社會組織辦會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非常普遍。“社會組織辦會的目的是促進學術交流,政府不給出錢,那就只好找企業談贊助了。這些說起來也是跟美國學的。”(7月1日《中國經濟周刊》)
  所謂“跟美國學的”,無非還是“與國際接軌”的意思。可是,“跟美國學的”就一定是對的嗎?為什麼不跟美國學好的東西,非要學“糟粕”?現如今,有人動輒拿“與國際接軌”當擋箭牌,但實際操作起來,卻具有明顯的選擇性——對自己有利的、可以收費圈錢帶來利益的,就趕緊接軌;對自己無利的、需要服務和付出的,死活都不願接軌,或者乾脆閉口不談。這不是真正的“與國際接軌”,而是借接軌之名行“特色”之實。
  據相關資料顯示,美國現有超過10萬個行業協會,其經費以會費為主,例如,全美製造業協會會費占總經費的90%以上。除會費以外,經費來源主要包括發行出版物、廣告、會議、咨詢(包括政府部門向協會咨詢行業有關情況、信息等)、培訓、展覽會、保險服務、個性化服務等。而根據國家審計署發佈的《國務院關於201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》,中華醫學會於2012年至2013年在召開的160個學術會議中,用廣告展位、醫生通訊錄和註冊信息等作為回報,以20萬元至100萬元價格公開標註不同等級的贊助商資格,收取醫葯企業贊助8.2億元。很顯然,兩者並非相同的概念,一個是為了維持運轉和提供服務而收取一定費用,一個則是千方百計巧立名目摟錢。另外,美國行業協會的會費管理和收支都非常透明,中華醫學會什麼時候公佈過詳細的收支狀況?8.2億元都花到什麼地方去了?
  中美行業協會之間最大的區別,主要還在於“性質不同”。中國的一些行業協會,其實或多或少都有官方的背景,靠權力和壟斷資源牟利。有人對此形容得非常生動:“戴市場的帽子,拿政府的鞭子,坐行業的轎子,收企業的票子,供官員兼職的位子”,許多行業協會就是個“二政府”,所謂的“民間性質”只是浮雲。而美國的行業協會與政府沒有任何隸屬關係,董事會成員由會員直接選舉,無須向政府備案。同時,不同協會間的工作內容和主要業務可以交叉重覆,也就是允許競爭,在競爭中優勝劣汰。這些都是中國行業協會所不具備的,也是最應該學習的。可是,如果行業協會不能去行政化,他們會主動學習嗎?他們願意引入競爭和監督嗎?  (原標題:醫學會收費8.2億 別拿“國際接軌”說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e81wewnf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